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发布
9月20日下午,以 “你好!雷平阳:‘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活动” 为主题的雷平阳《临沧记》新书分享会,在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书香启幕。本次活动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主办,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办,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百里书店承办,由阮洁担任主持人,著名作家、诗人雷平阳为主讲嘉宾,霍俊明、商震、周明全、包倬、杨昭等多位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受邀参与对谈。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到场,共同走进雷平阳的文学世界,感受云南土地的人文魅力。
作品解读:《临沧记》——一部扎根土地的文化纪实
展开剩余90%分享会上,雷平阳围绕新作《临沧记》展开分享。据其介绍,这部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长期实地调研、采风并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后完成的力作。据悉,《临沧记》记录了临沧地区人与自然、人与茶和谐共生且相互成就的历史,展现了茶叶如何成为临沧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以及各族人民在与茶的互动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创作过程中,他始终秉持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细腻洞察,力求通过文字,让读者看到临沧的山水之美,更触摸到这片土地深处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脉络。
嘉宾对谈:多视角剖析雷平阳创作的独特价值
在嘉宾对谈环节,各位专家从不同维度解读雷平阳及其创作,观点碰撞间不乏文学探讨的深度。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作为长期研究雷平阳作品的学者,提及自己所著的《雷平阳词典》时表示,这部著作正是为剖析雷平阳丰富的诗歌世界而作,在他看来,雷平阳的文字始终扎根于云南的土地,每一个意象、每一段叙述都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
原《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则盛赞雷平阳的创作生命力:“他从未停止对创作探索的脚步,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在不断拓展审美边界,实现自我突破。” 同时,商震提到雷平阳始终心系云南文学发展,时常鼓励年轻创作者勇于表达,为云南文学注入新鲜血液。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大家》杂志主编周明全聚焦雷平阳创作的 “边地性”与丰富性:“他的写作兼具边地特色与多重维度的丰富性。通过一次次民间走访,他深入了解当地风俗、神话与历史,最终形成的作品不仅是边地文学的优秀范本,更具有高度的标记性,生动展现了云南的文化精神。”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滇池》主编包倬用 “匍匐大地” 形容雷平阳的创作姿态:“在《临沧记》中,他仿佛‘化为万物’,既能捕捉到事物的细微之处,又能展现宏大的文化视野。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对世界极高的感知力,可以说他在与世界同频共振,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惊喜。”
云南昭通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杨昭从学术研究角度分享了他对雷平阳作品的理解,认为其作品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地理、历史、民俗与个人记忆的文学空间。
互动环节:问答中拉近文学与大众的距离
活动现场,读者踊跃提问,分享阅读感悟。多位读者表示,雷平阳的作品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云南这片土地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
签书环节将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读者们排起长队,激动地等待雷平阳为自己的新书签名,并与作家进行简短交流。此外,活动还为参与者准备了 “作家日” 专属主题印章、雷平阳采风摄影主题明信片、非遗古法造纸书签等限量纪念品,让大家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留存下独特的文化记忆。
本次《临沧记》分享会,不只是一场汇聚名家与读者的文学交流盛会,更承载着挖掘云南边地文化、传递文学精神的深远意义。分享会后,雷平阳作品主题书展、书法展等展陈活动将持续至9月30日,为更多热爱文学、心系地域文化的人,敞开了一扇深入探寻雷平阳作品世界的门,引领大家探寻文字背后的创作轨迹与精神脉络。
感谢函
谢谢你为云南写诗:
在云南,有雄奇壮丽的山川,悠远神秘的民族,人们在这里栖息、生活,而雷平阳,在这里写诗。诗歌藉由世界自然而然的发生,但是实际上不来源于这个世界,而是来源于诗人自身,可同时又关联人与世界——诗人则藉由这世界,来为人类反思自身。诗人审视的对象,是可以向我们传递被我们感受到的,但是它不向着知识,也不向着意志,而是通过审美,开显出自己的意义。壮美丰饶的大地与深邃明亮的天空之间,是人的生命情感,是人对存在的领会,在诗人那里,世界本来面目是不是这样或者那样并不重要,只在于人这么反思,雷平阳这么反思。
我们很幸运,有诗人雷平阳,在他生长、游历、偏爱的云南,为生活在这里的人,用他的文字,链接起作为人的精神和作为自然的世界;用他的文字,显现出人与这片土地的,最原初的生命关联。
雷平阳,谢谢你为云南写诗。
神灵在山水茶雾中化现
——读雷平阳《临沧记》
王海东
云南的山水有自身的魅力,隐匿其中的世居族群、茶树、神灵及各色物种又构成一个个独特的神秘群落,令人遐想不已,心生神往之念。著名诗人雷平阳新作《临沧记》融合人类学田野、民族志、史料、文本、日记、散文、诗歌和赋等多种形式的创作手法,多维立体展现临沧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物文化、民俗习惯及茶文化等特色;在书中,那些秘而不宣的地方传统、史诗与神灵渐次化现,让读者在迷雾中,不断接近神秘的源头,醉心其中,流连忘返。
一、雾中山水:在场者的禅意凝视
雷平阳带着一头白发走进临沧的晨雾时,像极了徐霞客当年寻问澜沧江走向的身影。两个多月的田野行走里,他的脚步叩响了八县(区)的荒烟蔓草,摄像机镜头捕捉过班列山的白雾,笔记本上记下了茶人掌心的老茧,而那些被追问的词语与咒语,正从大地深处浮上来,在纸页间结成露珠。这种 “眼耳鼻舌身意皆在场” 的书写,不是旁观者的猎奇,而是修行者的参禅——他以双脚为舟,在临沧的山水间摆渡,终于抵达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通透之境。
澜沧江在书中流淌成时间的隐喻。雷平阳追着江水的足迹,从昔归渡口到青龙桥,看浪花拍击过徐霞客的船舷,也浸润过冯绍裘种茶的指尖。他写邦东大雪山的寂静,“风穿过茶树的缝隙,像老茶人翻动叶片的声响”;记白莺山的古茶,“树干上的纹路比创世史诗更繁复”。这些文字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只以精准的凝视照见山水本相,正如禅语所言 “见山是山”,却在极简中藏着千重意涵。当他在沧源岩画前驻足,写下 “生活中值得纳入画面的事物其实也就那么一点儿”,便已然参透:山水从不是风景的陈列,而是时间的载体,那些历经岁月冲刷的 “不变之物”,才是大地的真如本性。
这种凝视自带慈悲。他写勐库大雪山上的茶祖,不渲染神性的玄幻,只记其 “扎根岩石的姿态,像个沉默的修行者”;述石佛洞的幽暗,不强调神秘的氛围,只写 “水滴落在石案上,回声比史诗更久远”。雷平阳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山水的呼吸,又以人类学家的审慎保留其本真,恰如禅者 “于相离相”,在具象的山水里照见普遍的生命真谛。
二、茶烟绕指:凡俗中的神性开显
茶是《临沧记》的灵魂,也是禅意的媒介。作者笔下的茶山从不是经济版图上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天地人神对话的道场。香竹箐的茶树王已三千岁,树干上的裂痕里嵌着明朝的月光,李改清为它除草时的动作,与百年前的茶人别无二致;南本古茶园的晨雾中,李廷高采摘春茶的手势,暗合着《达古达楞格莱标》里的创世韵律。这些茶人没有传奇故事,只在杀青、揉捻、烘焙的轮回里,完成与茶的共生。
作者记录他们的日常,如参禅般细密。怕拍茶人 “老毛” 擦拭茶器的专注,白莺山茶人阿银晾晒茶叶的耐心,冰岛村支书李彩荣说起茶山时的眼神,都被精准地捕捉在文字里。他不美化也不猎奇,只写下 “老毛的指腹磨出了茶渍的包浆”“阿银的袖口沾着永远洗不净的茶末”,这些微小的细节里,藏着最动人的神性——正如禅师以扫地、汲水为修行,茶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与天地的对话。当韩国茶人金先生在冰岛茶山前静坐,雷平阳写道 “茶烟升起时,语言成了多余的东西”,此刻茶已超越物种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生命的禅机。
茶事里的时间更具禅意。昔归 “美人头团茶” 的制作技艺,在师尚明们的手中流传了百年,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却在不同的年份里生出独特的韵味;“俊昌号” 的茶庄里,骆智忠翻动茶饼的节奏,与祖父骆英才当年的动作完美重合。作者发现,茶的秘密恰在于 “不变中之变”:工艺是不变的骨头,岁月是流动的血脉,正如他在书中所言 “变的是外形,不是骨头”。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暗合禅家 “不生不灭” 的智慧——茶在发酵中完成涅槃,人在制茶中获得永恒。
三、史诗低语:边缘处的精神传承
临沧的史诗总在寂静处响起。雷平阳在佤族的《司岗里》中发现《古茶歌》的踪迹,在拉祜族的《牡帕密帕》里听见迁徙的足音,这些被现代文明疏远的文本,在他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呼吸。他不做学术化的解读,只将史诗片段与茶人的故事交织,让创世的神话落在采茶的指缝间,让迁徙的传说融进澜沧江的涛声里。
岩丙村的祭虎仪式上,传承人岩俄·赛索敲响铓锣,舞步里还保留着古老的韵律。作者没有刻意渲染仪式的神秘,只记下 “锣声穿过竹林时,惊起的鸟雀也带着节奏”;耿马总佛寺的晨钟里,他听见 “傣拳师尚恩的呼吸与钟声相合”。这些民间的活态传承,正如禅门的 “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记载,却在身体记忆里延续着文明的火种。当他写下 “铜金和尚的起义檄文早已模糊,拉祜族的迁徙史诗仍在传唱”,便道出了精神传承的真谛:那些被庙堂忽视的边缘之声,也是文明坚实的根基。
更动人的是普通人的生命史诗。永德县的佤族兄弟蒋文飞、蒋文强,在茶山上弹着吉他唱歌,歌声里既有佤族古调的苍凉,又有现代生活的欢愉;南迫村的拉祜族竜头罗扎克,说起村寨的历史时,眼神亮得像山间的星辰。作者以平等的视角提问,“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去哪里,为什么去”,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藏在茶人的笑纹里,在史诗的断章中,更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他让沉默的生命得以开显,正如禅者点亮心灯,让边缘处的精神之光照进尘世。
四、文字禅境:地域性中的世界性
《临沧记》的语言自带禅意。雷平阳追求 “凡能说的都能说清楚” 的精准,却在精准中藏着无尽余韵,意指某些“不可说的”。他写澜沧江 “江水绕着山走,像僧人转动经筒”,写茶树 “叶片上的露珠,是天地的眼泪也是微笑”,这些比喻不事雕琢,却如禅诗般直指本心。为了精准描述采访对象,他既用笔记录,又用相机、摄像机留存细节,这种严谨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禅师 “运水搬柴,无非妙道”,文字的精准亦是通往精神内核的法门。
书中的临沧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精神的原乡。雷平阳说 “临沧是一个巨大的乡愁”,这乡愁不是对过往的怀旧,而是对精神根基的眷恋。他写的香竹箐茶树王、凤庆文庙、鲁史古镇,都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天地人神共生的载体。当这些地域性的意象与人类共通的情感相遇,便打通了通往世界性的隐秘轨道——正如禅家 “明心见性” 不分地域,临沧的山水茶人里,藏着所有生命的答案。
合上书页,仿佛仍能看见雷平阳在临沧的晨雾中行走,白发沾着茶烟,笔记本上的字迹浸着露水。他用文字为临沧立传,实则是为所有寻找精神根基的人点灯。那些山水间的 “不变之物”,那些茶人手中的温度,那些史诗里的低语,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禅意不在庙堂之上,而在大地的肌理中,在平凡的生命里,在时间的褶皱间。正如澜沧江永远流淌,精神的传承也不会停歇。
作者简介:王海东,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出品: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
来源:记者 谭钰/文 云南图片库 贾翔/摄
编辑:王梦娟
审核:万端端
终审:马 滨
校对:陶思源
发布于:云南省